不忘初心丰粮仓 万里稻香惠农民 ——新乡市农科院水稻育种专家王书玉先进事迹
王书玉,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35年来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及其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河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新乡市十大杰出人物、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新乡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原优秀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不忘初心, 潜心科研争一流
王书玉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童年记忆中“吃不饱、穿不暖”是他最真切的感受。高中时期王书玉成绩一向优异,但饱受饥饿之苦的他,切身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带着“想让父老乡亲有吃不完的粮食”的梦想,从小一直比较听话的王书玉,高考报志愿时生平第一次违背父母意愿,毅然决然报考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梦想着通过掌握农业技术造福乡民。1985年毕业时,他再次“忤逆”父母和舅舅,放弃留在郑州工作的机会,怀揣着当年的梦想,选择到新乡市农科院搞起了农业科研——水稻育种工作。
水稻育种是个漫长而枯燥的活儿,新品种培育是项复杂又专业的工作,整地、划区、施肥、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性状调查、杂交授粉、选株、收获、晾晒、考种、米质鉴定、选种等工作贯穿全年,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既是脑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单插秧一项工作就需要20多天,拔秧、拴牌、运苗、栽插,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半点错,王书玉整日光着脚在稻田里,一干就是一天,脚上、腿上经常爬满了蚂蟥。由于常年这样泡在凉水里,更是落下了“天一冷腿就疼”的病根。
面对育种的复杂、辛苦和单调,王书玉并没有打退堂鼓。带着儿时的梦想,带着对水稻育种的满腔热爱,他钻到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地观察、记载、研究,为日后育出优良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刻苦攻关,1995年,他作为团队科研骨干育成了河南省第一个国审粳稻品种豫粳6号。该品种在1995~2007年期间一直为沿黄稻区、鲁中南稻区等地当家品种, 居绝对优势地位,期间占该区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为苏北、皖北主栽品种,并长期作为国家北方稻区、河南省、山东省粳稻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正因为有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1997年王书玉获得了进入工作岗位以来第一个荣誉称号——新乡市劳动模范。
就这样保持着初心一路走来,35年来,王书玉先后主持育成了豫粳6号、新稻18号等国审水稻品种9个,新稻22、新粳优1号等省审水稻品种7个,并创造了多项河南省第一:河南省第一个自育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河南省第一个国审粳稻品种——豫粳6号,河南省第一个沿黄纯自育杂交粳稻品种——新粳优1号。其中新稻18号填补了河南省自育超级稻品种的空白,为目前我国黄淮稻区主导品种,河南省粳稻良种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自育超级稻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王书玉主持培育的水稻品种在沿黄乃至黄淮稻区水稻生产上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累计推广8700多万亩,总增产稻谷约44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0多亿元,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创新引领,推进稻作新模式
当今中国,温饱已得到解决,一味追求数量成为历史,稻米市场需求已由“数量型 ”向“质量型” 转变。
水稻、泥鳅、螃蟹,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种生物,2014、2015年王书玉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在原阳县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研究探索出了成熟的沿黄稻区“稻鳅稻蟹”混合种养方式。2016年以来,他带领团队通过在原阳县太平镇指导建立“稻鳅稻蟹”稻田混合种养示范基地,积极推广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新模式,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7年,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330亩稻鳅种养核心示范区,水稻实收亩产653公斤,绿色稻米亩收入4230元(稻米按9元/公斤);收获泥鳅55公斤/亩,泥鳅亩收入1100元。稻鳅共作每亩毛收入5330元,减去成本2300元,净收益3030元,比普通水稻种植每亩增收1780元。
2018年,他指导的稻鳅共作标准化生产模式被中央电视台选中,经过一年的拍摄,2019年6月4日,制作完成的30分钟的专题片“稻鳅共作效益高”在中央七套“农广天地”播出,反响良好,有力宣传和叫响了原阳大米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快了河南省稻米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心怀群众,万里稻香惠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为了心中的“稻香梦”,从开始水稻育种研究的那天起,王书玉就将自己的时间“三分法”来分解——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试验田,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验室,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民家、在农田里,三十余年从未改变。
工作35年来,王书玉始终心怀群众,他最开心的有两件事:一是把自己变成农民——天天待在地里,二是把很多农民变成了自己——懂得科学种田。他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向稻农传授技术,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为了尽可能多的向农民普及技术,他经常天刚亮就下乡,天黑了还走在稻田里。他走遍了沿黄稻区的乡乡村村,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了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
在很多村庄,每当王书玉从那里经过,村民都纷纷打招呼:“书玉哥,你又来了?”、“王老师,我家的水稻出了点毛病,帮我瞧瞧吧!”……熟得像自家的兄弟一样。在王书玉的手机里存有七百多个号码,其中四百多个都是农民朋友的。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人,只要给他打电话咨询问题,他都会耐心接听,并一一解答。
前些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沿黄稻区大面积爆发,严重危害水稻生长,为让稻农少受损,王书玉带领团队日夜奔波,为稻农示范推广抗病品种,指导管理技术。新乡市平原新区祝楼乡蒙城村的示范种植田中,水稻不仅没有受到病害,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很多地块亩产超过了800公斤,比往年普通品种增产近100公斤。为感谢王书玉及其团队,蒙城村的村民们专门为其送来匾额“科技服务结硕果,蒙城水稻创新纪”。
看到老百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王书玉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认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做的事情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只要能够坚守初心,始终牢记宗旨、牢记使命,把当初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兑现成为民服务的一件件小事、实事,那么在平凡的岗位上依旧可以干得精彩。
三十五年的坚守,三十五年的钻研,三十五年的铮铮誓言,一路走来,有风有雨也有晴。他说,水稻育种是个坚守初心、不断追梦的过程。那些水稻田不仅寄托着他的科学追求,更是他践行入党誓词并为之坚守奋斗终生的阵地。他会带着梦想、坚守着初心在这个阵地上不断前行!
2021年3月1日
豫工惠
豫工惠律师端
豫工惠婚恋